龍舟賽的來歷

(2011/4/12)

龍舟競賽作為一項水上運動,經歷了功利性、紀念性和競技性三種基本形態。

  功利型的龍舟競渡,是指起始萌生階段的龍舟競渡,從時間上講,大致在先秦。原始時期的先民,在水上捕撈、渡水勞動,特別是在水患中的逃命、救人和水上爭斗中,爭相競渡。

  紀念型的龍舟競渡,形成于漢魏六朝,延續至今。吳國人周處《風土記》是最早記錄端午競渡的文獻,說明三國時,“端午競渡”已成為風氣。而記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文獻,是梁代吳均、宗懔和唐代魏征留下的資料。其中魏征在《志》中寫道:“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,土人追至洞庭不見,湖上船小,莫得濟者,乃歌曰‘何由得渡湖?’因而鼓掉爭歸,競會亭上,習以相傳,為競渡之戲。其迅楫齊驅,梢歌亂響,喧振水陸,觀者如云,諸郡率然。”自此,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一在“紀念屈原”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。

  競技型龍舟競渡,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,其發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,此后,龍舟競賽成為現代體育項目,熱潮席卷全球30多個國家。在國際上,龍舟運動基本上是一種競技型的體育項目。

  龍舟的大小

  從大小來可分為2種:標準龍舟和小龍舟。標準龍舟上運動員22-23人,其中劃手為20人,鼓手1人,舵手1人;如按照某些地方的需要可再設立鑼手1人。小龍舟上運動員為12人,其中劃手為10人,鼓手1人,舵手1人。按照傳統來分,根據區域民俗特點不同,龍舟造型在頭尾設計方面包括鳳舟、象牙舟、鬼舟、虎頭舟等,只要類似劃龍舟的動作,均可稱之為劃龍舟。

  龍舟賽與蘇州河

  1980年端午節,汨羅縣政府在汨羅江上舉行了龍舟競賽,10萬人觀看了比賽。以后,龍舟競賽以各種方式在全國各地舉行。蘇州河是上海的重要河道。經過多年治理,標志性景觀已經初見雛形。為了打造“景觀體育”這張“城市名片”,上海普陀創立了城市龍舟(又名小龍舟)——一項適合城市河流條件和城市人群特點的群眾性體育運動。
 
 



上一條信息: 古時的燈會

下一條信息: 潮州花燈的歷史
久久久久免费视频,亚洲愉拍国产自91,中国精品偷拍洗澡视频,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