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節為什么稱為燈節?

(2011/4/12)

一種說法跟漢初討平“呂雄之亂”有關。漢高祖死后,劉邦的皇后呂雉篡權,殺害眾功臣,大封堵呂,引起全國官民不滿。周勃、陳平等漢忠臣于正月十五這天掃除諸呂,擁戴劉恒為文帝,次年文帝劉恒紀念這個日子,于正月十五出宮與民同樂,人們得知在門口掛彩燈助興。文帝看了十分高興。便令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掛紅燈,日久人們稱燈節。第二種說法跟黃巢“護民除奸”義舉有關。唐朝末年,皇帝昏庸無道,民不聊生,黃巢起兵造反,連攻渾城三晝夜不克,轉眼即過年了便想撤兵緩攻。年后他只身進城刺探敵情,不料奸細告密,朝廷派眾兵滿城搜查,捉拿黃巢,幸虧一老漢相救,并向黃巢獻攻城之計。臨別黃巢對老漢道:正月十五我攻城,必克。請你轉告全城善良人家在門口掛一燈籠,大軍進城后決不驚動。不掛燈籠者即貪官污吏,一律滿門剿斬。果然,正月十五這天黃巢率大軍進城,對那欺壓百姓,橫行鄉里的臟官斬盡殺絕。日后,為紀念黃巢“護了除奸”的義舉,興起了正月十五掛燈籠的風俗。

元宵節食俗。石家莊城鄉在食俗方面,多數人家是“十五餃子十六菜(粉條、豆腐、白菜、肉)”。主食是白面饅頭,并無吃元宵的習慣。元宵是外來食品。改革開放以來,人們富裕了,才變著法吃,擺弄著吃,日漸興起吃元宵。

元宵節除了吃餃子元宵的習俗外,在石家莊一帶還有許多其多習俗。

掛燈籠、猜謎語。這是元宵節的傳統活動。不少人家從集市上買個小燈籠,而自己扎籠則是那些吃的飽穿的暖生活略有節余,且日子過得舒坦平心靜氣的人家,還得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。扎燈籠多關采用與穗連接的高粱桿做架,這段節長堅實光滑。所扎燈籠多數是方形、長方形、菱形,手巧的制做“走馬燈”。架外糊白紙并稍加點畫,寫詩歌、謎語。里邊點燃蠟燭或蠟缽。這天晚上小孩子們用木棍挑著小燈籠滿街跑,互相欣賞攀比,之后掛在自家門口。那里雖然不搞什么比賽評獎活動,但大家若公認誰家的燈籠制做精致、樣式新穎且有趣,也是很光彩的事。故年年掛燈籠久盛不衰。

近幾年來,在黨和政府的組織引導下,各縣(市)都舉辦元宵節燈展,把這個傳統節日賦予新的內容和活動。元宵節石家莊市的燈展,一年比一年規模大,一年比一年花樣新。各企事業單位利用現代新科技制作出形狀各異,種類繁多的大型彩燈,有的直徑竟達幾米,形態五花八門,有的如衛星發射架,有的如電子迷宮,有的似萬馬奔騰……用汽車拉上滿街跑,光彩奪目,閃爍耀人,有的成套成套成系列,宣傳企業的新產品,顯示經濟技術實力。有的利用電子程序控制,制作頗有情趣的“金鯉跳龍門”、“蓮花藏仙女”、“五女拜壽”。更為有趣有的“松下問童子,言師采藥去,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處”,有背影,有人物形象,有聲音,栩栩如生?傊,正月十五的燈展燈會,有各區縣搞的十分熱鬧,十五、十六兩天晚上參觀燈展的數萬人,大街小巷川不息,使節日氣氛達到了高潮。

此外,各地熱鬧非風的“花會”、社火更是元宵節的重要節目。石家莊無論山區、平原,不管城市、鄉村,可以說縣縣有花會,村村有社火,更增添了節日的歡樂喜慶氣氛。

烤“柏陵火”。有些縣農村的農民平時將破掃帚、舊笤帚扔在房頂上,待正月十六晚用刀劈劈,再弄些柏樹權在家門口烤火,邊烤邊念念有詞:“烤烤手,活長久;烤烤腿,活百歲;烤烤腰,重擔挑……”普遍認為烤柏陵火可以去邪惡,健身和預防蟲害。
元宵節是傳統的燈節。每到這時,各式花燈高懸街頭。勝芳花燈多以亭臺禽魚蟲花卉的題材制做。雄縣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制成,鮮艷奪目。

花燈,又名"彩燈",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,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;羝鹪醋詽h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,由於徹夜舉行,必須終夜點燈照明,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;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后,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,每到正月十五夜,城鄉燈火通明,士族庶民,一律掛燈,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。

隋朝煬帝時,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磙磙,夜夜笙歌,通宵達旦,張燈遂逐漸發 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。

唐朝治世因社會升平,經濟富庶,花燈更是大放異彩,盛極一時,活動規模相當浩 大,觀燈人潮萬頭攢動,上至王公貴族,下至販夫走卒,無不出外賞燈。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,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后三夜取消宵禁,擴大實施「放夜」, 方便人民賞燈,唐以后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幟。

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,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,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。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,坊間更出現燈市,販售各種花燈,式樣繁多,爭相競秀

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,全國各地種類繁多,燈式不一,各有流行。臺灣花燈,俗稱「鼓仔燈」,因早期制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,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、骰子燈、圓燈、關刀燈等。由於閩南語「燈」與「丁」同音, 故一般將提燈、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。臺灣習俗中,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 ,祈求來年得子(男)、添;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里,男丁從農歷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,稱為「起燈」;諧音「起丁」,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,涵意深遠流長。



上一條信息: 潮州花燈的歷史

下一條信息: 元宵節是我國重要的節氣之一
久久久久免费视频,亚洲愉拍国产自91,中国精品偷拍洗澡视频,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视频